有怎样的童年就会成为怎样的父母

 

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,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。于是,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父母自己,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。

 

“男孩子,他需要;女孩子,她需要。”这些是我们在准备“养儿育女”亲子课堂时写下的几点提纲。在讲授子女成长这一课时,戴维和赛西轮流上台,讲解男孩和女孩发育过程中的各个阶段,分析他们在不同阶段有何特点、有何需求。

 

戴维和赛西讲课的时候,我一般是在旁边观察,觉得他俩和电视上主持亲子访谈节目的奥斯蒙兄妹有点儿像,只不过身上少了那些亮片,穿的也不是带大翻领的白色西服罢了。

 

我一边观察他俩,一边观察台下的家长们。其中一些父母在本子上使劲记着笔记,也有一些追求高科技时尚的在使用iPad记录,还有几个父母,看起来好像是在往手机里输入听到的内容,但其实是在发短信或上“脸谱网”(Facebook)。此外还有一些父母,他们静静地坐在椅子上,呆呆地出神。很明显,最后这类父母的注意力已经不在“男孩子,他需要”上了,他们脑子里想的是“那时候我,我需要的是”。每次上亲子课时都会有这种情况发生。

 

这种情况在家庭中也可能发生。女儿可能简单说了句什么,然后一刹那,父母就被带回了童年时代,思绪已经不在女儿的言语上,耳边响起的是母亲说话的声音—挑剔、苛刻、羞辱。然后接下来,父母便似乎不再是父母,仿佛摇身一变,成了小时候的模样,说起话来不再像个成年人,而是活像一个10岁或14岁的孩子一般。也就是说,此时此刻,家长们似乎回到了过去,因为当前的一件琐事,心中的某种情感被激活,思绪进入了过去的某个地方,并且在这个时间点上被卡住而陷入了停滞状态。

 

停滞不前的家长

 

每一个孩子都要经历若干个发育阶段。正常情况下,在人的成长道路上,总会经历一些标志性的里程碑。比如说,婴儿学会了让视线跟随某个移动的物体,5岁的小孩学会了独立穿衣服和脱衣服,青春期对于女孩子来说一般是从11岁开始,男孩子则往往要到13岁才进入这个阶段。

 

然而,在正常发育的道路上,某些孩子可能会突然停下来无法前进。比如说,某个孩子遭受了语言或身体上的家庭暴力,生理上或情感上受到忽视,生过大病或经历过某种打击,这个孩子的正常发育就会被阻断,从而停步不前。孩子的身体会继续成长,但他的情感成长却会在这一特定时期停滞下来。

 

如此一来,一位40岁的父亲在其性格中可能存在某种特质,这种特质与14岁的男孩很相似;一位70岁的奶奶有时候做出的行为或表现出的情绪会跟一个7岁的小女孩差不多,因为正是在7岁那一年,这位奶奶遭受过身体上的家暴。从本质上讲,停滞不前意味着幼时的某种经验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,因此与这种经验相关联的行为、想法和情感就可能在当前被激活。对于经历过这种停滞不前的成年人来说,为人父母非常可能激活过去的生活经验。

 

下面这些话来自于我们曾经辅导过的一些孩子:

 

“我爸爸没注意我,也不跟我说话。他妈妈死的时候他才11岁呢。”

 

“我妈妈不大会带孩子。让她说一句‘我爱你’或者拥抱我一下,她就会觉得很难为情。我想大概是因为她自己的妈妈就是个很挑剔的人,反正妈妈有时候挺恨她自己的。”

 

“我爸妈从来不会缺席篮球赛,他们对我参加的活动很投入,还给我挺多压力。我知道自己应该感激爸妈,可有时候我真的希望不用打篮球,去小溪边玩会儿该多好啊。但是爸妈就只有我一个,小时候他们的父母可是没付出过这么多。”

 

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。

查看更多: 幼儿护理 幼儿教育 孕产保健